2003, 25(3):1-5.
摘要:研究了低温推进剂液体火箭发动机供应管道系统充填过程的建模问题。低温推进剂的充填相变过程采用均相模型,对推进剂充填管道系统进行有限元分割,应用基本守恒定律于充满推进剂的单元和充满气体的单元,两相单元采用等效流容方程,建立了低温推进剂管道充填过程的有限元状态变量模型。充填的容腔视为两相单元,建立了其动力学模型。利用本文的模型,对液氢、液氧推进剂的管道充填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给出了有关计算结果。
2003, 25(3):6-9.
摘要: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时间相关法求解二维轴对称Navier-Stokes方程,数值模拟求解了二维轴对称超声速环型空气引射器流场。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探讨了零二次流时盲腔压强平衡的机理和二次流对引射器真空度的影响。计算表明,二次流对引射器的流场结构影响显著,与零二次流相比,少量的二次流将使引射器真空度大大下降。
2003, 25(3):10-13 ,23.
摘要:使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技术测量了不同火焰的氢氧基分布图像,简述了测量原理,讨论了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并将测量结果与自发辐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对PLIF技术在燃烧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证明该技术是燃烧分析的有力工具。
2003, 25(3):14-18.
摘要:采用最优控制理论设计智能结构主动振动控制器,针对大型空间智能结构的低频和密频的特性,基于小波尺度函数变换,设计了智能结构的传感器、致动器;最后通过针对某大型空间智能桁架结构的仿真,表明该控制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2003, 25(3):19-23.
摘要:研究了一种基于含氟聚合物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考察了SiO2纳米粉对聚合物电解质隔膜的机械性能、吸液量以及电导率的影响,用电镜分析探讨了纳米改性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微观结构;并以此纳米改性聚合物隔膜组装了小型的聚合物锂电池,研究了其电性能。
2003, 25(3):24-27.
摘要:采用新方法合成ε-己内酯,通过两步减压蒸馏收集己内酯,只能得到很少量的单体,大量反应产物以粘稠状蒸馏残余物形式存在。利用GC、TG、DTA、NMR等表征手段对反应产物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己内酯在蒸馏过程中发生了热聚合,残余物为己内酯的低聚物,分子量在650左右。
2003, 25(3):28-32.
摘要:应用动力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轴对称椭球顶圆柱密闭式抗爆容器内部爆炸流场,并对钢衬—混凝土复合容器壁的应力应变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钢衬层应力波动的低、高频两部分分别起因于压力波的反复作用及钢衬结构的本征振动,二次波对容器顶部的作用很重要,并由此对混凝土的塑性及损伤的时空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2003, 25(3):33-35.
摘要:介绍发动机粘接界面老化试验,根据其力学特性的变化,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并估算出贮存寿命。
2003, 25(3):36-40.
摘要:为解决功率倒置阵列采用LMS算法时收敛速度和稳态失调误差不能兼顾的缺点,提出了采用RLS算法实现功率倒置阵列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功率倒置阵列采用RLS算法和LMS算法都能达到较好的抗干扰效果。和LMS算法相比,RLS算法同时具有收敛速度快和稳态失调误差小的优点,代价是计算量增大。
2003, 25(3):41-44.
摘要:多普勒参数的估计精度直接影响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SAR)成像质量。根据平均后的方位谱来估计多普勒中心频率,通过计算子图像之间的位移值来估计多普勒调频斜率。为了消除在实际应用中各种干扰的影响,采用了对原始回波数据加窗的方法来提高对估计的准确性。该算法的估计结果可以用于补偿载机运动误差引入的相位误差,从而实现高分辨率成像。通过使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3, 25(3):45-48 ,69.
摘要:通过综合考察红外/可见光图像人脸识别的优缺点,利用红外温谱图进行人脸检测与识别的优势,在研究可见光和红外人脸温谱图识别技术以及两者融合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和设计了一种新的红外/可见光复合模式的人脸识别系统。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识别方法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验上都是可行的,系统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
2003, 25(3):49-53.
摘要:阐述了应用图像处理技术构建消防灭火模拟训练系统的方法,对其中的技术要点从原理上进行了说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信息特征的灰度Hough变换实用加速算法用于直线检测,使其运算量比传统算法下降了4个数量级。实验结果证明这种检测与提取灭火水柱中心线的方法快速、有效。用该方法构建的系统,经实际运行证明是图像处理技术在消防灭火模拟训练方面的一个成功的应用。
2003, 25(3):54-57.
摘要:红外图像序列中小目标的检测问题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检测起伏背景中的弱小目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用Wiener滤波器去除起伏背景,然后进行自适应目标检测的小目标检测方法。采用连续采集的长波红外图像序列进行了实验研究,并给出了目标检测结果及其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从信噪比大于2.0的图像序列中检测出目标轨迹。
2003, 25(3):58-61.
摘要:在图像的摄取和传输中,图像经常降质。为了改善图像质量,将信息熵的概念与图像的局部对比度信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熵概念的非线性噪声的滤除方法,并进一步利用局部统计信息对图像进行增强。分别对模拟图像以及红外图像进行了试验,并与中值滤波、Lee 滤波、Frost 滤波等经典噪声滤波方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3, 25(3):62-65.
摘要:为评价参数模型的优劣,分析了模型信息量与数据被模型拟合后的残差信息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综合考虑模型拟合残差大小、残差信息量与参数数目的一种模型选择的新方法RIA。结合RIA方法,定义了时序模型评价的一种准则,并以航天测量数据处理为例,说明了不同模型在工程实际中的不同表现和本质区别的意义所在。
2003, 25(3):66-69.
摘要:首先利用统计的方法得到背景模型,并实时地对背景模型更新,以适应光线变化和场景本身的变化;减背景操作后,用形态学方法和检测连通域面积进行后处理,消除噪声和背景扰动带来的影响;最后在HSV色度空间下检测阴影,得到准确的运动目标。
2003, 25(3):70-73.
摘要:为解决现有RTI服务器在大规模仿真中容易成为影响系统效率的瓶颈、仿真规模受到限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ORBA及互操作协议的层次式分布仿真运行支撑环境(RTI)实现方法,阐述了盟员、局部RTI服务器及中心RTI服务器的部署方式,给出了基于CORBA及内部互操作协议的层次式RTI的工作流程。既解决了大规模仿真中集中式及功能分布式RTI服务器的瓶颈问题,减少了全局操作的延迟,也为各仿真盟员的时空一致性提供了保障。
2003, 25(3):74-78.
摘要:在Internet传送有一定的QoS保证的实时流媒体是多媒体应用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但Internet上的数据传输时常出现丢包现象,不采取恢复措施,这必然导致视频质量的下降。如何提高视频传输质量,且保证它的实时性,是目前研究热点。以MPEG-4文件为视频流,研究了网络传输丢包对视频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选择地重传重要数据的恢复方法,来提高实时视频的图像质量;并根据RTP协议,提出CR-RTP协议,以对视频数据恢复重传的支持。
2003, 25(3):79-83.
摘要:IKE协议是因特网安全协议IPSec的重要组件,它的高效实现是IPSec的关键所在。在分析了IKE协议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设计结构,并进行了性能评价和分析。基于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VxWorks环境的测试表明这是一种高效的实现方案。
2003, 25(3):84-87.
摘要:将独立成分分析(ICA)应用于多姿态人脸识别。对比分析了ICA和主成分分析(PCA)两种人脸识别方法的差异,并重点研究了多姿态人脸的独立成分(IC)表示。在基于权向量幅值的方法基础上,引入了基于比例因子的IC核选择的新方法。实验表明,新方法有利于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和识别的效率。
2003, 25(3):88-95.
摘要:针对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客观制约,给出了一种音频同步的基于视频连环画模式摘要自动生成的实用视频服务方案,使得系统在向用户提交连续音频流的同时,能够随着网络带宽条件的变化,按照动态采样频率,基于视频内容选择重要帧递送,并按照与音轨同步的模式播放,从而在降低数据量的同时,满足用户对视频内容综合理解的需求。
2003, 25(3):96-99.
摘要:统计参数映射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广义线性模型和高斯场理论。广义线性模型的缺陷在于这些假设不能很好地表示fMRI数据,并且脑活动分布模式和血液动力学模型也不能由广义线性模型回归方程来恰如其分地模拟。而独立成分分析不能够提供每一独立成分激活区的显著性估计,这使得实验者不能够很好地解释所获得的结果。提出一种将SPM和ICA技术进行融合的方法,此方法可以将ICA自身的某些优势和GLM的假设检验方法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实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方法在探测由运动任务所产生的激活区方面是有效的。
2003, 25(3):100-103.
摘要:介绍了差动调幅式电感测微仪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影响二次测量电路精度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自稳幅技术以及波形改善技术、全波数字相敏检波技术以及软件部分的数字滤波、线性补偿技术来改善测量精度的措施。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改进措施,测量精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2003, 25(3):104-108.
摘要: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已经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介绍一种已经进入试验阶段的低成本激光陀螺SINS/GPS组合导航系统。根据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实现了与实际系统相匹配的组合导航滤波器,根据车载试验的结果,着重分析了系统车载试验中不同导航模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给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版权所有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09019258号